小叶的文件科普
以前下载文件的时候,经常看到上传者防和谐的一些奇怪举动,比如改后缀、比如反复压缩。我想,等到铁拳砸得他们头晕脑胀的时候,他们大概还会慨叹一句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吧。
我小时候也有这样的可爱举动,某份 .doc
文件损坏了,把它后缀改成 .docx
试试;想隐藏一张别人的黑照,后缀改成 .mp3
就万事大吉 …… 有时候觉得,基础计算机教育这档子事,说不重要,其实还挺重要的。
码了很多想法,最后还是删掉了。让我就事论事地谈谈上面的这些有趣误解吧。
当我们在讨论文件的时候,我们到底在说什么?
假如把计算机比作图书馆、文件比作图书馆里的书,那么文件名、后缀、作者、创建时间等乱七八糟的信息,其实并非这本书的封面,而是图书馆台账(文件管理系统)上的一行记录,记载着这本书的档案编号(文件名)、写作语言(后缀,记录文件类型)、位于哪个书架(硬盘地址)、借阅是否需要批准(操作权限)…… 而这些并不属于书的内容,甚至也不必真实有效 —— 虽然这样只会徒增困扰罢了。
于是,修改后缀名意味着什么呢?
一个目不识丁的土财主(用户),来到图书馆借了一本书,请馆里养的说书人(软件)给他讲故事。图书管理员一看,这本书是中文写的,喊来了只会讲中文的托尼老师。托尼老师打开书一看,两眼一抹黑,心想这密密麻麻的洋文谁看得懂啊(格式错误)?为了不露怯,他开始照着字母念啊啵呲嘚(乱码)。土财主虽然没文化,但也听出了不对劲,怒骂到不会就闭嘴(无法打开),不要在这里丢人!气消了以后,土财主又借了本英文小说,这次管理员叫了个会讲八国语言的小叶老师。小叶老师一看不对劲,上面怎么净是斯拉夫字母?他不敢得罪这个财大气粗的土财主,若无其事地翻译起了俄文。这下土财主感到很满意,说,这英语说得真地道啊(误解文件类型)!
图书管理员琢磨着不对劲,翻出了台账,发现这样一条备注:最近严打通俄派,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,进书的人偷偷把它标成了英文。管理员苦笑一声,说警察叔叔(监管者)真要抓你的时候,是直接翻书找证据的(MD5 信息摘要),你就算把《战争与和平》改成了《中小学生英语学习资料》,又骗得了谁呢?
这天图书馆新进了一批书,管理员清点时发现少了几本冶金学教材,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》。他记得自己反复嘱咐出版方,要他们多包几张牛皮纸(反复压缩),再漆上火漆(压缩密码)。翻了半天,管理员发现了一张警察叔叔的小纸条,上面写着:你不会以为我们买不起剪刀吧?
呜呼!还是得多开动一点脑筋。